close

一淨傳薪火――中國戲曲的傳遞者舒桐

原載《傳藝》第98期雙月刊。2012年2月號。



2012.2傳藝雜誌封面  


一襲唐裝,理著光頭,偶而把玩手裡的核桃,看上去十足老北京梨園人的模樣,身為京劇花臉,早對髮型這件事不在意,理光就對了。樸質的裝扮下,有一顆為事業奮鬥不懈的心,那份心出自對京劇的喜愛,而這份執著則是從血液傳來。他是耕耘於中國戲曲的傳遞者之一──舒桐。

 

舒桐曾隨中國京劇院、中國戲曲學院等來台灣演出多次,關心兩岸菊壇的朋友,對這個名字可能有點熟又不是太熟,因為他總站在于魁智、張火丁身邊,當一只起眼的綠葉,其實舒桐本身也是獨當一面的紅花,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低調的梨園世家

身兼演員、教師、戲校管理者,舒桐的生活幾乎被戲劇事業佔據,但他樂此不疲。

出身梨園世家,姑祖父是程長庚嫡孫、有小生「三仙」之稱的程繼仙(另二仙為徐蝶仙、王楞仙),父親是天津「稽古社」科班的武生舒茂林(藝名承元),母親是四維劇校與謝銳青、劉秀榮為同門師姐妹的陳玉英(藝名陳維秋),夫妻倆一九五零年代隨中國京劇院老四團至寧夏支援邊疆演出,並於此落戶、加盟了寧夏京劇團,直至退休。看似顯赫的家世下,父母深知從藝之路艱辛難行,並不希望子女踏上此途。幼年的舒桐獨自在北京跟著姑奶奶生活,吚吚啊啊的學會不少唱段,特別著迷花臉戲,年紀越長,對京劇越來越愛不釋手,回到寧夏後,報考寧夏藝術學校京劇班時,已是初中畢業的老學生(當年該班學制招收的是小學高年級生),父親雖未多加反對,但也不為舒桐打點,告誡他必須靠自己闖出名號。因此父子倆在家鮮少談論氍毹藝事,有任何疑難雜症,也要舒桐尊重行規,向學校的老師求教。直到出科前,舒茂林才每日晚餐後騎著自行車到戲校,教授《鐵龍山》這折武功繁重、適合拿來練習身段基本功的劇目,也是父親唯一為舒桐說過的一折戲。

由於年齡稍大,分行時舒桐差點被安排學文武場;倒嗓期間,更得在重要演出的場合為同科小師弟拉大幕,而這些橫逆並未擊敗舒桐求藝上進的心,只讓他比別人更加努力,等待機會到來。「經歷挫折打擊並非壞事,一帆風順也未必是好事。」成了舒桐的座右銘。在校受業於高韻笙、葉盛富、張元奎及李維坤等老師,習有《蘆花蕩》、《黃金台》、《雙李逵》、《大回朝》、《鎖五龍》、《刺王僚》等劇目,畢業公演《大探二》、《四杰村》等戲碼,練就功架,找回嗓子,演出受到劇團前輩的賞識,順利進入寧夏京劇團青年隊。

求知若渴,進京深造

青年隊的演出任務十分繁重,主要下鄉到農村、礦區各地的社區集社會堂演出,有時是露天野台,有時參加「社火」等節慶活動。當時劇場條件很差,冬天後台燒著煤礦,勒頭的水紗一抖就直了,得趕快往腦袋上貼著勒緊;外台風大,演《鬧天宮》大旗隨風擺動,根本不受控制,膂力再大,也難以耍出漂亮的翻花,辛苦了翻觔斗小猴小兵們;他演《探陰山》包拯,黑滿(臉上掛的鬍子)被風吹的「迎風而繞」,就像陰風陣陣,悽悽慘慘戚戚。

演出趣事多,一年來密集的實踐,經驗雖然豐富,但和當地鄉民長期接觸後,覺得陝西、甘肅、寧夏一帶觀眾主要聽的還是秦腔,讓舒桐深感欲求京劇知音,並使技藝更加精進,非重回北京不可,於是辭去工作,報考中國戲曲學院大學部(簡稱「中戲」),帶著一雙「厚底靴」和一雙球鞋,回到夢寐以求的北京城。

北京是京劇的孕育地,許多名家、名人後代都在此發跡走紅,懂戲的人多,競爭非常激烈,舒桐求知若渴,為了出人頭地,他比在寧夏更加積極,即便沒有機會出國演出或在長官面前匯報成果,或沒被選上主演,也要把戲學透,練個別人來不了的角色,什麼戲都非參與不可,所幸在校所學習的劇目都獲得彩排實踐,每次登台都力求表現,事後向老師虛心求教,四年來漸漸嶄露頭角。中戲期間得益於馬名群、張關正、馬名駿等名師指導,其中景榮慶先生對他的演藝生涯影響最大。景榮慶是二十世紀著名的架子花臉,出身中華戲曲學校「永」字科,後轉入榮春社科班,原工武二花,早期搭譚富英、奚嘯伯、言慧珠、李萬春、馬連良等班社,常為梅蘭芳配演,1949年後進入中國京劇院與李少春、葉盛蘭、杜近芳等同台演出。景榮慶身段漂亮,做功細膩,善於刻劃人物。舒桐真正向景老學戲,是進入研究生班的階段。許多幼時學過的劇目,遇到景老師,彷彿自己又像一張白紙,重新再來,這一過程讓舒桐的「戲胞」昇華不少,當時老師將近八十歲,示範起身段一絲不苟,工架十足。舒桐陪在景老身邊,直到癌末去世,學到老師不少精華,習得曹操戲《逍遙津》、《長坂坡》、《漢津口》,另習《戰宛城》、《將相和》、《鍾馗嫁妹》、全部《霸王別姬》、《黑旋風李逵》、《除三害》……等。景榮慶不僅是舒桐的藝術導師,也是一生追隨的典範,他自認達不到景老的境界,若有人說他在台上有幾分像景先生,便覺得是對自己最大的稱讚!

做一個京劇的傳棒者

由於舒桐表現不凡,大學畢業時被北京等地多個劇團相中,當時中戲面臨花臉師資的缺乏,熱愛舞台表演的舒桐,幾經掙扎,最後選擇接老師的棒子,負起傳承培育幼苗的教職。是金子總會發光的。重心在教學的舒桐,演出機會並沒有在劇團頻繁,1998年,時任中國京劇院二團團長的丑角演員鄭岩,從電視上看到他演的《盜御馬》,立馬借將到中京院為于魁智配演《彈劍記》,開啟了人生另一個演藝高峰。陸續與中京院合作《打金磚》、《滿江紅》、《野豬林》、《霸王別姬》、《生死恨》、《紅娘》……等,都為演出增色不少。

對舒桐而言,演老戲是一種檢驗,看你工夫是否到家,演新戲則是挑戰,如何新化程式於人物中,在戲劇的道路上,沒有捷徑。他至今仍找老師學戲,師兄弟間互相研究,把已學過的每齣戲繼續加工打磨到最好,時時念茲在茲老戲的承傳,特別是許多冷僻的戲碼面臨失傳,急需有人把老先生的玩藝兒繼承傳世,冀望保留更多京劇經典在這片戲劇世界的花園裡。

五度來台,舒桐認為台北的觀眾熱情、可愛,重視傳統文化,而且懂戲,總在對的節骨眼給演員叫好鼓勵,在台灣演出能獲得最大成就感,相當幸福。同時有好吃的牛肉麵、燒仙草、臭豆腐、夜市,令人印象深刻!去年(201110月)第一次與國光劇團合作,舒桐覺得國光的演職員排戲認真敬業,台上台下都有一致的團隊精神,對觀眾很有成一,十分值得學習。青年演員面對專業刻苦用功,若有名師指導,將來前途更加光明。未來兩岸無論在演出安排或行政推廣層面,都可以做更深入的交流。他所任職的中國戲曲學院,每年推送京劇表演與音樂菁英到各省市院團,京劇師資居全國之冠,除了招收學院部的大學生外,另提供在職從業人員短期進修,歡迎台灣的京劇工作者到北京朝聖。

私底下的舒桐十分健談,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儘管演出、教學、管理蠟燭三頭燒,要能為學校找好苗子,再把好學生送進好班子,凡對校務、對京劇有利的事物,舒桐都歸與自己的職責。自認沒什麼娛樂時間的他,除了戲以外,便是和妻子四處逛逛,玩玩花鳥魚蟲,能在自己最喜愛京劇圈工作,人生如此,夫復何求!

 2012.2傳藝雜誌-舒桐專訪12012.2傳藝雜誌-舒桐專訪22012.2傳藝雜誌-舒桐專訪32012.2傳藝雜誌-舒桐專訪4  

認識舒桐

舒桐,滿族人,大陸一級演員,工京劇淨角。1972年出生於北京,1986年入寧夏藝術學校京劇班,1992年進寧夏京劇團青年隊,93年考入中國戲曲學院大學部第二屆,畢業後留校服務,2003年被選入第三屆中國京劇優秀青年演員研究生班。曾獲中國官方多項表演獎、劇目獎及教學獎,現職中國戲曲學院京劇系副教授、研究生導師暨副主任。

先後師從張元奎、葉盛富、李維坤、馬名群、尚長榮、馬名駿、李長春、張關正、賀春泰、蘇敬武、席裕身等名師,又得京劇表演藝術家景榮慶先生親授。曾出訪日本、韓國、芬蘭、挪威、瑞典、德國、香港、澳門、台灣等地區演出。傳統劇目代表作:《蘆花蕩》、《醉打山門》、《鍾馗嫁妹》、《連環套》、《李七長亭》、《李逵探母》、《戰宛城》、《霸王別姬》、《群借華》、《逍遙津》、《御果園》、《壯別》、《將相和》、《鎖五龍》、《刺王僚》、《取洛陽》、《黃一刀》、《牛皋招親》等。新編劇目︰《彈劍記》、《祝福》、《霸王別姬》(小劇場京劇)、《膏藥章》、《樊姬夫人》、《連陞三級》(一、二本)、《走西口》等。

arrow
arrow

    KiweyRose 琦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