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學鳳凰展雙翅九霄雲上

──記宋丹菊親授《改容戰父》

 

文/黃琦 
國光電子報 第一百零二期 發刊期一百零一年月五日

王瑤卿曾說:「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武旦說人話。」意思是武旦演員雖然驍勇,卻不擅於唱念,但是宋德珠獨特表演風格的宋派武旦,打破了這句老話。

國光藝訊81期  


中國戲曲學院宋丹菊老師是宋德珠的女兒,所繼承的家學表演,是擅把武戲演得「好看、好玩、又好聽」,將武旦演員的本領發揮到淋漓盡致。八月十一日,國光劇場推出的《改容戰父》,則是宋丹菊老師獲得中國戲劇梅花獎的代表作,年過七旬的宋丹菊,遠從北京來到國光劇團親自傳授此劇給戴心怡,讓觀眾們一飽眼福。

話說宋家父女

和李世芳、毛世來、張君秋齊名、四小名旦之一的宋德珠,北平中華戲曲學校第一屆「德」字科畢業,是京劇史上第一個武旦掛頭牌的演員。在校從張善亭、朱玉康、閻嵐秋(九陣風)、郭際湘、朱桂芳等名師學藝,又得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筱翠花的指點,因此雖然學的是武旦,卻有深厚的文戲基礎,也唱青衣、花衫和花旦。文戲能演《四郎探母》、《雁門關》、《賀后罵殿》、《三娘教子》、《法門寺》、《玉堂春》、《王寶釧》、《遊園驚夢》、《花田錯》、《霸王別姬》、《鳳還巢》;武戲代表作有:《金山寺》、《扈家莊》、《奪太倉》、《青石山》、《泗州城》、《辛安驛》等。曾自組班「穎光社」,編劇家翁偶虹、通天教主王瑤卿都曾為其出力,排演之新戲,以武旦為主角,突破過去武旦大多只是為武生配戲的綠葉,所貼劇目文武兼備,如《全部楊排風》、《蝶戀花》、《碧血桃花》、《百鳥朝鳳》等,被譽爲「劇壇紅珠」,紅極一時。

宋德珠的成就除了「祖師爺賞飯吃」的悟性與先天條件,最重要的是幼年扎下堅實的基本功訓練。每天早上五點起床,便穿著三寸金蓮的蹻鞋在屋瓦上站立耗蹻,冬天在結冰的地上踩蹻跑圓場,到晚上十點才得休息睡覺,練就他到了舞台上,腳就像穿著冰鞋似的又快又穩。其他翻滾撲跌、出手把子、鼎功(倒立)等各項功夫,也都經過日復一日刻苦的練習。也因如此,宋德珠深知當京劇演員的辛苦,反對子女踏入梨園行,但從小看父親演出的宋丹菊,希望成為舞台上的明星,只能每每趁著父親演出,偷偷模仿舞台上的爸爸。直到有一次荀慧生問宋德珠:「這孩子條件不錯,學戲了沒有?」宋德珠確定了女兒心意,告誡她要不怕苦、抱著豁出去的決心,才同意宋丹菊學戲。延聘諸多名師陪著練把子,教基本功,而父親給別人上課時,宋丹菊才在一旁跟著學。雖然沒進過戲校,憑著家學與好學,宋丹菊十六歲那年進入北京京劇團,成為正式的京劇工作者,至今從事京劇演出與教學六十載。

話說宋派的美、媚、脆、銳

宋丹菊說宋派藝術的特點是:「美、媚、脆、銳。」美,是靜止的,在舞台上從每個角度看都是美的;媚,是動態的、流動的,帶有女性的婀娜嫵媚,一顰一笑、一指一樂牽動著觀眾;脆,指動作乾淨俐落,亮相要像電器插頭被拔掉一樣,釘住不動;銳,說的是速度,衝(爆發力)、溜(技巧純熟)、勇猛,是武戲的專利。但必須表現的「衝而不野、媚而不俗」,既武又是旦,不能像武生,要有旦角的陰柔之美。

宋德珠平時除了練功,他還喜歡滑冰、游泳和騎馬,許多舞台上的表現來自他對人群、大自然和各門類藝術的細膩觀察和研究,這些廣泛的興趣都活用在他的表演上。一個轉身的脆勁,靈感來自鯉魚擺尾的瞬間;亮相起步的揚手張開,就像老鷹展翅飛翔;亮相時紋絲不動,過一會兒身子慢慢晃動,就像迎風而擺的楊柳一般。其他還有不少身段得自蟋蟀、孔雀、雄雞等加以美化,各種動物、植物都是取材對象。

又例如過去雲手講究「生齊胸、旦齊乳、淨齊肩、丑齊臍」,宋德珠看到畫報上芭蕾舞者的相片和實際與舞者交流經驗中,覺得西方女性總是不怕展現自己的天生美,中國人則太過含蓄,因此得到啟發,稍稍把山膀手勢的高度從胸部放低一些,「虎口對肚臍,小指對耳垂」露出胸膛的部位,再搭配腳步的挪動,走出腳的「雲手」,更顯女人味。這在當時可是逾矩的舉動,被認為不規範的身段,可是會招來很大的批評,甚至影響劇團生計,一旦受到觀眾認可,就成為了獨特流派風格之美,不但增加了舞台人物豐富的視覺感官,還使男旦看起多一點女性的自然美,人物形象更具女性的嫵媚感,尤其現在都是女人演女人,更不用遮掩女性身材的曲線。可見宋德珠細心研究、大膽突破的鑽研精神。

武戲也講究「尺寸、勁頭」同樣注重人物的詮釋,道理和演文戲是一樣的。要控制戲情戲理的「節奏」、「快」是為了「慢」鋪墊,反之亦然。宋丹菊簡單的比喻:就像吃一桌菜一樣,有葷、有素,有鹹、有淡,有湯爽口,觀眾離開劇場會回味無窮,否則一味的「急急風」,一味的衝,觀眾也會累的。演戲演到最後表現的是演員自身的文化內涵,不是只賣弄功夫,有剛有柔、快慢有序,才能抓得住觀眾。

話說《改容戰父》

《改容戰父》是一九四零年代翁偶虹第一個為宋德珠編的本戲,原名《蝶戀花》,由宋德珠與王金璐首演,被譽為「女《通天犀》」,劇中借用了花臉《通天犀》的「羅圈椅」功,在當時可是創舉。《蝶戀花》後來未再演出,連宋丹菊都未獲親炙。一九八零年代末,由翁老及哲嗣翁武昌修改,王金璐指點,宋丹菊再度將此劇搬上舞台,更名《改容戰父》,榮獲第五屆梅花獎,歷年來的加工打磨,如今《改容戰父》是許多青年武旦參加演員大賽,提報劇目的首選之一,成為宋派經典之作,被評為:既有傳承的教學價值,又有市場推廣的經濟價值。

宋德珠對萬香友的扮相設計,不繫一般旦腳的「線尾子」,改古裝長髮,使動作不受羈絆,在台上更加自如。前面繫有小辮,看起來更加少女。頭戴蝴蝶盔,當時是用三層的蝴蝶以銅絲相疊,靈活的彈簧,隨著身段會微微顫動,精緻漂亮。重排的過程中,宋丹菊在羅圈椅的技巧上,專程到雜技團學習平衡的竅門,巧妙地化在劇情裡。

故事簡單的說就是壞的官公子要娶好的官小姐,好的官小姐抵死不從,逃家去當山寨主,壞的官公子又要強搶官小姐的乾妹妹,乾妹妹的未婚夫要去救未婚妻的途中,路過山寨,就和官小姐一起去救乾妹妹,殺了壞的官公子,官公子的爸爸很生氣,派官小姐的爸爸去抓女大王,於是官小姐戴著面具和親爸爸打仗,最後真相大白,父女一同把壞官殺了,遠離政治。

所以,此劇叫《改容戰父》,好的官小姐就是女主角萬香友,兼具武旦、刀馬、花旦於一身,最後還反串小生。前著女軟靠(武將盔甲)戴翎子,後改扮男裝,戴面具、扎男靠「起霸」(整理戎裝程式),出征戰父。唱段繁多,念白吃重,在在顯示演員的唱、念、做、打、舞。這次演出的〈斬情任俠〉一折,是萬香友路遇乾妹未婚夫何玉郎的片段,身段有繁複的翎子功、高難度的椅子功、唱【南梆子】、【娃娃調】,還要有清脆俐落的京白,對戴心怡而言無疑又是演藝生涯的一大挑戰。

宋老師教學仔細,從發聲、咬字、到唱念,從眼神、指式到各種高難度技巧的竅門,一一傳授,對戴心怡的要求也很嚴格,宋丹菊說:「要成為好演員沒有捷徑,練功對自己要狠,扎下良好基礎,所費的苦功會回到自己身上。」短短的二十餘天,心怡的演出讓老師感到滿意,覺得她條件好,學習認真,是很有可塑性的演員,看好她未來一定大有發展。現場的觀眾們都可看出戴心怡在各方面的進步,尤其武功了得,但戴心怡很謙虛的覺得自己表現還不夠好,要對自己更狠,更努力,感謝觀眾喜歡她的表演並繼續支持她。

宋丹菊看起來完全不像已經七十的奶奶級人物,舉手投足有著小女孩的稚氣,教起戲來精力充沛,保持健康的秘訣就在每天作息正常,早起練功,現在還能搬腿朝天蹬。短短四週之內,宋丹菊和國光建立了很好的情感。這回在國光教戲,不單只是教主角心怡,還要為全劇所有的角色說戲,宋老師笑說對她而言也是一個新的鍛練。排戲的過程中,她覺得師生「擰成一股繩」(同心協力),國光全團「一顆菜」(陣容整齊),感受特別好,有機會一定會再來台灣教學,也希望宋派戲能在台灣開花結果。


宋丹菊小傳:
1942年生於北京,四小名旦宋德珠之女,工旦角,中國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曲學院教授。其扮相秀麗、嗓音甜美,文武兼備,幼承家學,表演具有乃父之風。曾問藝荀慧生、筱翠花、魏效荀、劉韻桐、冀韻蘭、李慧芳等。1958年入北京京劇院,和馬連良、張君秋、裘盛戎、趙燕霞合作演出,1986拜程玉菁為師,學習王派(王瑤卿)藝術,又向王玉蓉、鄧德芹、李慧芳、于玉蘅、童芷苓、陳永玲、鄒慧蘭、崔榮英等學青衣、花旦,向周銓庵、馬祥麟、王傳蕖等學崑曲。1987年以《改容戰父》獲第五屆中國戲劇梅花獎,1990年慶祝徽班進京兩百周年,她和兩位舅舅、富連成出科的臺灣藝人孫元彬和孫元坡同台演出《戰宛城》,堪稱兩岸佳話,同年調入中國戲曲學院表演系,從事教學。代表劇目:《扈家莊》、《改容戰父》、《盜仙草》、《打焦贊》、《打青龍》、《打韓昌》、《鋸大缸》、《青石山》、《坐樓殺惜》、《得意緣》、《小放牛》、《十三妹》、《棋盤山》、《活捉》、《穆柯寨、穆天王》、《鐵弓緣》、《霸王別姬》、《女起解》、《寄子》、《瑤台》等。

《改容戰父》劇情簡介:
在明末奸佞專肆的年代,兵部大司馬韓榮縱子韓鎮作惡,強娶羅州總鎮萬鴻飛之女萬香友。萬香友武藝高強,深明事理,不允婚事,連夜和乳娘古西施逃奔至碭山,當一女山寨頭子。韓榮父子再逼萬鴻飛為媒,強行擄走萬家好友關崇之女關玉娘。關玉娘未婚夫何玉郎得知此事,趕往韓府,路經碭山,被萬香友截獲,得知關玉娘身陷韓府,香友乃決定喬裝改扮,星夜下山夜闖韓府,刺殺韓鎮、搭救玉娘。 韓榮大怒,命萬鴻飛生擒山大王,萬香友聞報,仿蘭陵王頭戴面具,改容戰父,訴說情由,手刃韓榮,父女同聚碭山,未返朝廷。

 

 

國光電子報 第一百零二期 發刊期一百零一年月五日 

 http://www.com2.tw/kknews/1209/page5-1.htm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KiweyRose 琦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