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當初怡君和傑克和我討論,想對臺中歌劇院小劇場的徵件提案,問我有什麼想法,他們是台中在地有心的新興團隊,我只是有些少少作品的指導者,心中有些忐忑。那時剛好完成關於「雲手」的論文、做完聖揚基金會水袖工作坊的案子,對功法脈絡的整理有些心得,如果能透過演出把兩者合一,會是件好玩的事,於是把這個想法寫成企畫書投案了。很幸運地,我們成為開場計畫節目之一。

S__69189742.jpg

我們常說,戲曲舞台是¯「程式化」的舞台,自有著屬於戲曲舞台的語言。常以「象徵」、「虛擬」、「寫意」、「符號性」來形容空無一物的舞台,藉著程式化,流轉出千變萬化的場景。既然程式化的創造有一套完整的邏輯系統存在,那麼,這套體系理論上應該可以套用在任何的新編創作,或是當代的時空背景。假設這套體系是演員創作的依據,我們姑且稱此為「心法」,是身段創作來源,演員很自然地能依詞意情境創造身段。
然而大多數的詞意是完全抒情的,程式化使演員無後顧之憂的發展表演越來越趨向於精緻細膩與經典化,能夠展現許多具有難度的功法,達到載歌載舞的藝術形制要求。因此,功法就顯得十分重要了。非但要合情合理、無動不舞,更要展現曼妙的身段姿態。演員的角色創造與表演功法其實就是一體,而戲曲不冷場的方式就是歌舞,掌握了這個原則,我們便從小處著眼,藉著大家耳熟能詳的曲子(先賣個關子),和觀眾一起互動,只要你明白這一套表演方法,演員能夠創造演繹詞意的身段,觀眾就能理解演員的表達,明顯地區分出現代戲曲容易出現的「話劇加唱」或是「中國式音樂劇」、「古裝歌舞劇」的問題,而是真正地戲曲化的。
當然,戲曲的套路可不簡單。要達到這樣的境界,肚中的傳統程式語彙量要夠大,才辦得到。就像那些能夠「做活戲」的藝人們,有著豐富的舞台經驗,才能信手拈來的「即興」創作,台上出招,場面(文武場樂隊)接招;新一代的經典劇目者,是由熟稔能戲甚多、「資料庫」量大的原創演員創作,爾後不斷地淬煉提升,成為傳承不朽的經典之作。
身段(載歌載舞的手段)-表演(從人物出發)-角色(「我就是」我是梁山伯、我是祝英台……),三者原本就是一體,這「一」就是演員本身。
三年前,藝遊園有意參加環保劇競賽,由劉秀庭老師編劇,改編梁祝故事中的「十八相送」,把原本故事中風光明媚的景色,變成不肖商人盜採砂石、排放廢水,滿目瘡痍的景象,演出限定在十分鐘內。看到劇本,便讓我想起《看見台灣》的導演齊柏林先生,一生為紀錄台灣生態鞠躬盡瘁,那些活生生被破壞的景象,一年比一年嚴重。我們是否也該用自己的方式,去傳達一個重視生態的理念?
歌仔戲擅長小生小旦談情說愛,戲曲擅長表現美景,因此在不靠著科技、視覺和特效下,要表現「不美」的景色,沒有氣勢磅礡的投影,回歸演員中心的戲曲舞台樣貌,利用傳統的鑼鼓經,傳達一個愛護環境的議題,希望大家笑過之後,重視身邊的環境。我和藝遊園劇團的成員,目前都有正職的工作,利用假日之餘,完成我們心中美好的戲曲園地。再過一個月就是齊柏林先生逝世2周年的日子,謹以此「微作品」,讓大家看穿戲曲的奧秘,聽見美麗山川的心聲。

1558318888013.jpg

1558318894707.jpg

arrow
arrow

    KiweyRose 琦姊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