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玉滿堂 蓬蓽生輝──
記中央大學一百學年度京劇公演
文/黃琦
雙連坡上,佈滿了松濤之聲,校園偶見舞弄水袖、壓腿跑圓場的學子穿梭,到了每週二晚上,文學院都會傳來咿吚啊啊的胡琴吊嗓子聲。他們可不是單純的戲曲研究生而已……。
中央大學有個「遠近馳名」的戲曲研究室,是兩岸國際級的戲曲研究重鎮。因為如此,吸引許多好愛戲曲的學生就讀,每日除了繁重的研究工作,課餘之時,學生們也會過過戲癮。喜歡南管的,彈琵琶唱出泉州腔;喜歡崑曲的,吹笛子哼著水磨調;喜歡京劇的,四處找地方學個一招半式;還有歌仔戲、布袋戲、越劇、北管、相聲……等,應有盡有。感謝現代科技,網路發達,MP3、DVD,隨時隨地可浸淫在戲曲的氛圍中,聽著聽著,不管怎樣也能哼哼唱唱個兩句。
因為對京劇的喜愛,有些同學來中大之前便曾登台演出,有些則是入學後受同儕影響,各自到社區大學或票房上課。南北奔波,跟著老師練基本功、學唱腔。有了點基礎後,到了真正要上台前夕,最常靠的還是「錄老師」──利用戲曲研究室豐富的戲曲影音資料,找到自己喜歡的版本,先對著螢幕裡的錄老師學個大概,之後再請指導老師進行加工練習。雖然不是每齣戲都跟著老師一招一式正規的刻模子學來的,仍然減不了同學粉墨登場的決心。
就因為喜歡,這群同學們完全是自動自發,相約練習排戲的「地下社團」,在校內沒有名目立案,沒有經費來源,刻苦的透過各種管道學習。約莫十年前,中壢陸光六村張家相老先生在家拉胡琴,給幾位研究生義務教學、吊嗓練唱,老先生下世後,中壢吊嗓的機會便中斷了。幸有桃園國劇協會黃玉霞阿姨、高婷如阿姨等資深票友協助,開始有了定期的京劇公演。爾後學生經驗越加豐富,漸能獨力承辦。歷經五屆,曾邀請王鶯華、朱錦榮、李來香、郭勝芳、劉海苑、謝復青(依姓氏筆畫序)等人任總指導排練老師。文武場曾聘郭仁俊、張義仁、徐季平、梁珪華等老師。
頭兩年,戲曲組學生不多,演了《小宴》、《二進宮》、《寫狀》、《坐樓刺惜》。人數漸增後,不但自行籌措微薄經費,從台北請來京胡琴師到中大吊嗓,同學免於舟車勞頓,演出也越成氣候,越來越多人投入,能排比較大場面的劇目:《鍘美案》、《大登殿》、《狀元媒》、《遊湖借傘》、《遊龍戲鳳》、《拾玉鐲》,崑曲《琴挑》、《偷詩》等劇,頗具規模,雖然學藝時間不長,學生們刻苦認真,台上十分有模有樣。
地下社團要舉辦公演困難重重!演出前,大夥在校園發傳單,跑宣傳,在熱鬧集散地,大熱天頂著劇中人物裝扮吸引人潮。學生們四處募款,尋找各種可能的經費挹注。感謝中央大學文學院、中文系等院所鼎力支援,系上眾多老師強力支持,李國俊老師還曾經先墊上大筆人事支出,才使演出順利進行。這些種種,至今中大京劇公演能不間斷地進入第五屆,實為不易,卻已然是戲曲生們不可不做的一件大事!
今年校內由中文系孫玫老師領導,劇藝指導請來請來孫麗虹、劉海苑二位國光劇團重量級的演員擔任,每組又有各自教戲的業師。文武場面由洪碩韓司鼓、趙路加司琴與擫笛,群體清排、響排也只有僅僅三次,其他時間還要趁著老師們劇團演出的空檔,私下找老師練習磨戲。《天女散花》的古怡婷、許文淇,每週至內湖戲曲學院校區,向陳秉蓁老師學藝,在沒有基本功的情況下,表演頗具難度的彩綢身段,載歌載舞,認真可愛,海苑老師還提供私房的彩綢子讓他們使用,使得演出更加亮麗;《望江亭》飾演譚記兒的洪逸柔平日吊嗓不懈維持氣力,而且負傷上場,可敬可佩。飾演白士中的許懷之演出前經過孫老師特訓,表演細膩度果然大增、老旦吳桂李有李來香老師細說,念白到位;《遊園》由溫宇航所授,直到演出前一刻,還不時為杜麗娘說戲。飾演杜麗娘的曾子玲 原為台南票房資深票友,台風穩健,春香周玉軒是師大崑曲社出身的資深曲友,表演機靈可愛,兩人演出經驗豐富,頗有學姐壓台之氣勢;《龍鳳呈祥‧洞房》,張哲綸(飾孫尚香)、王照璵(飾劉備)、許家瑞(飾趙雲),郡主出場十分吸睛,慢板唱來游刃有餘。演出當天,孫麗虹與劉海苑兩位老師,更是親自把場坐鐘(在後台叮嚀演出人員上下場),關照前後台大小事,猶如讓這群學生們吃了定心丸,消彌不少同學的緊張情緒。
京劇公演每回舉辦,不只是戲曲組的學生過戲癮,亦有其他系所的同學參與,有的對戲曲毫無概念或從未接觸,一旦有了登台的經驗,哪怕只是跑跑龍套,他們就不只是被動欣賞看戲的第三者,以後都將會是散播戲曲的種子。近年甚至有因為想登台而報考戲曲組的學生,京劇公演儼然是另一塊招生的招牌了。
戲曲從來就不是紙上談兵的學問而已,含括立體的舞台實踐與創作,親自體驗舞台魅力,了解案頭以外的戲曲知識,以及籌備演出的種種辛苦,將帶給這群未來的戲曲研究者,有著不同的視野。
中央大學京劇公演,只要還有一群喜愛戲的年輕人持續投入,相信會延綿不斷地持續舉辦演出活動,透過學生自身力量一傳十、十傳百的在校園發酵,期待有朝一日中大公演成為戲曲界關注的演出盛事!
留言列表